为充分发挥大学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推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文化建设规划。
一、发展基础
经过六十多年的文化传承、积淀和创新,尤其是伴随着“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铸就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安科精神,形成了“实践、创新、敬业、垂范”的校训,孕育了“敬业奉献、修德育人、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教风和“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学风,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成绩斐然,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十二五”时期,学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通过把教材编好,把教师队伍建设好,把课讲好,发挥了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通过德育育人、文化育人和管理服务育人,发挥了日常思政教育主阵地作用;通过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发挥了主题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系已基本形成。
(二)大学精神内涵进一步丰富。通过开展“安科精神大讨论”活动,凝炼了具有我校特质的大学精神,表述更加清晰和明朗。赋予我校校训“实践、创新、敬业、垂范”以新的内涵,更加契合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价值取向,彰显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为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精神文明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获批安徽省第一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取得新成效,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规范化制度化,深入贯彻民主集中制,领导班子民主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显著,理论武装工作、师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上台阶上水平;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和载体丰富多彩,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有声有色,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校文明创建工作受到省委教育工委的高度肯定。
(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有效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形成了一批物质文化标志成果。积极推进楼宇、道路、校区命名工作,制作学校形象宣传片、廉政文化宣传片,开设了一批学校在教学、科研、文化、党建、思政和学生等方面工作的专题网站,设置了学校示范校建设成就展厅,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宣传品成果;以西区环境整治为重点,大力推进校园美化亮化工程,校园文化环境全面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按照功能布局合理、空间结构清晰、创意与使用并举的设计理念,完成了蚌埠校区整体规划及建筑、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初步形成了凤阳校区传统高雅,蚌埠龙湖校区现代文明的良好格局。
(五)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成果丰硕。积极选树校园文化品牌,开展“一院一品”文化品牌遴选活动;大力选树、积极宣传身边典型,师生中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大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已形成制度,承载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大学生社团和教职工协会已形成规模,师生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原创思想文化作品——《中都鼓韵》,获评全国优秀国学教育百强项目,学校获批全省非遗传习基地。成功获批并积极建设“安徽省廉政文化进学校示范点”。
(六)制度文化建设成效显著。通过《章程》的制定和校内规范性文件“废、改、立”活动,形成了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完善了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师生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依法治校的行为自觉得到进一步增强,形成了良好法治文化氛围。学校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和规范化得到师生广泛认同,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
同时,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距离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师生广泛认同,文化设施建设不能完全满足师生需求,文化建设特色不够鲜明,大学精神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学文化的传递与创新,大学文化研究以及大学文化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支撑尚待加强。
二、“十三五”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文化自信,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内涵建设与形象建设相结合,围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基础,以建设大学精神文化为核心,以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重点,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抓手,以特色品牌文化建设为载体,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总体目标
坚持校园文化建设服从事业发展规划、支撑学校发展战略、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持续传承、创新、弘扬、践行安科精神,努力营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工作作风,构建科学、民主、公正、法治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打造融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文化于一体的特色品牌文化,着力建设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校园,积极创建“安徽省教育系统第二届文明单位”并争创“安徽省教育系统文明单位标兵”,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物质文化、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科学民主的制度文化、健康向上的行为文化、文明先进的网络文化,不断提升学校发展软实力,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全面支撑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
(三)具体目标
建成特色鲜明的物质文化。按照使用功能、审美功能、育人功能相结合的原则,统筹龙湖校区和凤阳校区的视觉识别系统和形象识别系统建设,不断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充分体现传统积淀、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学科特点。初步形成体现“传统、高雅、农科特色”的凤阳校区文化和“现代、文明、工科特色”的龙湖校区文化。
铸造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忆校史、讲校情、思校训、举校旗、唱校歌”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教育力、影响力,不断完善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充分发挥“安科精神”的感染、熏陶和教育作用。
构建科学民主的制度文化。围绕“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思想、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力量”的建设思路,以《章程》为遵循,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成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精细、富于创新的制度文化,不断提高民主办学、依法治校能力。
培育健康向上的行为文化。通过完善教师师德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干部职工行为规范,以党风建设为龙头,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形成“爱生、乐教、敬业、严谨”的教学文化、“求真、创新、自由、包容”的学术文化、“奉献、合作、民主、卓越”的管理文化,营造凝聚教职工、陶冶学生、示范社会,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
打造文明先进的网络文化。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纯洁网络文化环境,牢牢掌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扩大舆论覆盖面,提升宣传影响力。积极搭建“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增强网络育人功能。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主动服务地方文化繁荣发展。积极开展明文化、淮河文化等地域文化研究,做好地方曲艺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传承创新“安科精神”,增强文化育人功能。
三、“十三五”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增强认同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生员工精神追求,凝聚学校发展共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纳入各级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到各级党组织日常理论学习之中。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创先争优作表率”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征文、演讲等活动,引导师生员工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岗位创先争优。
(二)凝炼与弘扬大学精神文化
写好校史。重视对反映学校发展进程的校史资料,包括各种文书资料、声像资料的搜集与归档工作,形成规范的档案材料;提倡各教学院部组织力量搜集、研究和编写所在院部的历史资料,不断丰富校史资料;结合蚌埠校区建设,建成校史馆。校史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通过“忆校史、讲校情、思校训、举校旗、唱校歌”等方式,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教育力、影响力。
发挥重大节庆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校庆纪念确定为学校重大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全校师生高度认同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形成由学校统筹组织,有关部门联动的机制,办成学校俭朴、热烈、有影响力的爱校教育活动。
选树先进典型。对学校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及时组织采写报道,进行广泛宣传。加强与广大校友的联系,积极宣传取得较大成就的校友先进事迹。经常组织校友返校为在校师生讲传统、讲创业成才经历,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三)完善和加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大力推进《章程》的宣传贯彻工作。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各项制度建设,加强教学院部有关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坚持和完善两级教代会、工代会民主管理制度,按照规定开好“双代会”;重视团代会、学代会的作用;依法完善和切实执行校务公开制度,不断扩大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强化法治意识,充分发挥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继续开展制度的“废、改、立”工作。通过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学生学业评价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教师成长发展机制;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学科专业发展机制;强化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资源配置机制改革;推进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制定完善学校“七·五”普法规划,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师生员工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自觉。
(四)创新和深化网络文化建设
构建网络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完成共享数据中心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移动校园平台建设,建成凤阳、蚌埠龙湖两校区互联互通、安全、稳定、可管、可控的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网络。积极建设网络广播、学校官方微信等校园手机服务平台,发挥网络文化传播新形式的作用。
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抓好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业、公寓党建、中都弦歌等专题网站建设;大力推进特色网站建设,培育网络文化品牌栏目,增强网络文化原创力,扩大网上思想文化的吸引力和覆盖面。推动传统校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逐步形成立体化交叉覆盖的全媒体阵地;打造以各级各类网站和微博、微信、微视频为重点的新媒体网络平台,提高网络文化的管理及服务水平。
牢牢掌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力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上思潮,加大网上主题宣传、成就展示和典型宣传力度。精心策划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网上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网络论坛、领导信箱、网上服务等应用平台建设,接受广大师生的网上诉求并及时回复;完善校园舆情监控平台,改进舆论引导方式和手段,坚持网络阅评制、网上网下联动制,形成舆论引导合力;积极搭建“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增强网络育人功能;精心打造“安科网络文化中心”,加强优秀网络作品创作生产,增强网络宣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五)巩固和拓展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按照使用功能、审美功能、育人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绿色文明生态环境。
提升凤阳校区环境与文化景观的建设水平,继续加强凤阳校区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增设一定数量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校园雕塑等人文景观,不断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做好蚌埠校区环境与景观的整体设计,以及道路、楼宇的命名工作,规划建设若干与校园环境相融合、体现学校传统、彰显学校精神与办学理念的重点景区,做好校史馆、展览馆、文化传媒中心、广播系统等论证、设计与建设工作;做好蚌埠校区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作,优化蚌埠校区图书馆、教室、实验室、学生公寓等公共场所的环境,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氛围。
加快视觉识别、形象识别系统建设。从外观上对学校的各种视觉因素进行全面统一的规划和设计,规范使用校名、标准色、标准字体以及校训、校徽、校旗、校歌等文化标识,加强名片、办公用品、多媒体宣传品等学校文化产品的开发、使用和推广,定期开展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使用督查。
(六)创新和涵育校园行为文化
以党风建设为龙头,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行为文化。
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加强教学文化建设,形成教师“爱生、乐教、敬业、严谨”浓厚氛围;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多渠道、分层次地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教育,创新师德管理制度和师德档案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晋职晋级、评奖评优等的重要依据,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学风建设。构建“三位一体”分层教育体系,深化“诚信•文明”、“责任·成才”、“感恩•奉献”等系列主题教育,积极开展学风教育月、科技文化艺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各类知识竞赛和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扎实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进程,配齐配强班主任队伍,加强培训和管理,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政治合格、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生工作队伍;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先进典型在学风建设中的模范作用。
工作作风建设。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理念。精简文件会议,改进文风会风。强化责任意识,实行首问负责制度。实行限时办结制度,提高办事效率。推进信息公开,强化民主监督。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强化领导责任,实行部门负责人负责制。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党风党纪教育,健全监督机制,促进廉洁自律;落实干部问责、二级单位目标管理考核。以优良的作风、优质的服务建成“奉献、合作、民主、卓越”的管理文化。
(七)凝炼和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扎实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按照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要求,精心组织开展组织拓展活动。创新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办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增加学生学术科研资助投入,每年资助项目不少于100项。开展文体艺术活动。按照“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动院系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品牌活动班级化、普及化”的活动组织原则,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大学生文体艺术活动,继续扩大“中都鼓韵”影响面和辐射面,深入推进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辩论赛、校园歌手大赛、迎新文艺晚会、优秀毕业生报告会、“三七”女生节、大学生篮排足球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素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做好新生入学时的军训和国防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继续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稳定和扩大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学院都有相对固定的校外基地,并发挥作用。
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本着“突出学术科技型、加强志愿服务型、优化文体艺术型、鼓励兴趣爱好型”的思路,调整学生社团布局结构,加强专业型社团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设传统的品牌社团,动态保持100个左右的社团,保持20个左右有影响的学生社团规模,发挥社团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载体作用。落实每个社团“有一位指导教师,有一个挂靠单位,有一项特色活动,有一定经费保障”的学生社团“四个一”建设要求,每年推出不少于20项的学生社团特色活动。
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宗旨,按照“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原则,鼓励在校大学生人人争做注册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协会要积极指导各分会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制定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方案,设立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分,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加强青年志愿服务平台“安科VT”的运用,扩大微信平台在志愿服务项目对接、精神弘扬、信息发布中的作用,构造专属安科青年、面向安科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平台。
(八)促进和深化廉政文化建设
结合党风廉政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廉政宣传教育,利用党课、团日等活动定期开设廉政知识讲座,传播廉政知识,弘扬廉政精神。继续加强拒腐防变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示范点建设,努力形成人人思廉、人人赞廉、人人促廉的良好环境氛围。
(九)推动和加强文化传承创新
积极开展明文化、淮河文化等地域文化研究,做好地方曲艺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创新。加强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推动搜集、整理和出版具有品牌效应、区域特点的文化精品,着力打造“中都古韵”文化品牌。
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平台优势,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主动服务地方文化繁荣发展。将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打造为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打造品牌文化活动,扎实推进安徽省非遗传习基地建设,提高学校的文化品味和学生艺术修养,优化艺术教育环境,为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传承创新“安科精神”,增强文化育人功能。
四、保障措施
坚持重在建设、齐抓共管、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原则,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全校共同努力的学校文化建设格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成学校文化建设规划的各项任务。
(一)组织领导。加强党委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委员会及其成员单位作用,强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检查、督促和落实。各相关单位和部门须各司其职,同心协力,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二)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学校文化建设队伍,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探索建立艺术家驻校制度,吸引高水平的艺术家来校讲学授艺,努力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
(三)经费投入。结合蚌埠龙湖校区建设,学校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应以多种途径加强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确保文化建设有充足的经费保障。
(四)考核管理。根据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广泛发动全校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作用,确保各项文化建设任务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