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形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成果形式  >> 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2010年,学校全面调研了新型农科人才知识和能力要求,认真梳理新型农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要素,树立“懂农、爱农、践农”新型农科人才培养理念,确定“懂科技、有技能、善经营、爱农村”新型农科人才培养目标,创建了“一核二翼三平台四融合”新型农科人才培养体系。

(一)做优做强农科专业,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学校坚持以培养新型农科人才为核心,将优势农科作为发展着力点和建设重点。实施七大专业集群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乡村振兴专业集群。紧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求,如设置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动物药学、动植物检疫等专业,培育目录外农业智能工程新专业等。在物联网专业中设置农业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中设置农产品流通方向。

提升农科专业建设水平,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和高水平应用型师资二翼。学校不断强化农科专业特色建设,动物医学、生物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获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为国家特设新型战略产业专业,动物科学、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国家级卓越农林计划建设专业。农科专业通过引进与培养并举,积极实施两进一培一参与、三支一扶等措施,农科教师高职称高学历比例达83.9%,专任教师均获得双能型教师资格证,获批发明专利数量居全省前列。从行业企业外聘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105名,加强农科专业实践实训环节教学工作,提高育人质量。

强化实验实践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支撑新型农科人才培养的三大平台。以省级皖北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将学校养殖园、种植园、中药园、食品园、兽医院、分析测试中心、物联网智能温室等资源进行整合,投入专项资金1.04亿元,组建农科校内实践教学大平台。以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马鞍山雨润食品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依托,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隆平高科、法国梅里亚和大北农等120余家农业行业领军企业签订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以学校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为依托,协同地方政府、风投基金等成立蚌埠江淮创业大学,搭建大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平台。

(二)强化农科专业内涵建设,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人才新需求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现代农业发展人才新需求,强化农科专业内涵改造与提升。

重构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培养。科学设计“1+1+N”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对应人才培养目标要素,侧重知识应用,注重能力本位。第一个“1”即一个全校性公共课平台,培养学生务农爱农意识。第二个“1”即专业课程平台,提升学生农科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懂科技、有技能”农科人才。“N”即N个专业方向和个性化拓展模块,加大管理类、创业类、会计类、营销类等课程比例,提升农科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着力培养“善经营”农科人才。

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农科专业联合涉农企业针对产业升级和行业需求,积极对接生产实际和技术前沿,梳理课程知识和能力结构,开发了一批新课程。如植物保护专业开设了精准施肥、无人机植物保护课程;农学专业开设了农产品电子商务课程。积极引入现代优质课程资源,使用慕课、翻转课堂手段。核心课程及主要专业方向课程采用理实合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如种子生产技术、果树栽培技术、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等课程全部开在实践基地。

科学制定标准,规范教学各环节。将我校起草的鸡马立克氏病、饲草等国家和省级行业标准引入专业标准,将食用菌栽培、精准施肥等技术规范引入课程标准,将兽医、种子执业资格等标准引入人才培养标准。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农科专业建立专业标准5个,课程标准23个,人才培养标准5个。

(三)着力实施四融合,不断拓宽新型农科人才培养途径

校地融合。学校注重与地方、行业深度合作,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服务新型农科人才培养。学校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实力,积极参与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通过政产学研用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省粮食局合作共建粮食工程本科专业,共同培养粮食工程专业人才,服务安徽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与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合作,建立农科专业学生爱农教育基地,推行思政移动课堂,强化“爱农、为农”思想教育。

校企融合。学校注重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引进企业优质资源,充实并丰富人才培养内涵。与相关企业联合举办“隆平班”、“ 大北农班”、“嘉吉班”等特色冠名班;与莱姆佳集团共建农业部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与浩翔牧业共建农业部猪肉质量安全控制实验室。

校所融合。学校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合作育人新机制。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安徽省农科院、中都国际高等研究院、宿州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通过校所定向培养、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创新课题等形式,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实训,技能竞赛、文化活动等,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联动,促进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