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展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安科 -- 作品展区 -- 正文
微课设计大赛作品-唐诗宋词组-005《雨霖铃》
          发布时间:2022-03-26        作者:尹云庆        浏览:

 

感伤情离别,叹失意人生——《雨霖铃》 鉴赏

【一】学情分析

    本课是对人教版教材必修四《柳永词二首》中的第二首《雨霖铃》的学习。学生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词的相关常识,初步了解了词人柳永及其生平。高二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文学基础,但是诗词艺术手法分析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仍是一大难题。鉴于近年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中虚实结合是常考点、情感态度分析是必考点,因而本节微课以诗词鉴赏、掌握词的虚实结合艺术手法为课堂教学目标,进一步带领学生感受词人真挚的情感。此外,我们在课堂最后布置了习题,让学生在及时的练习中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

1、掌握词中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2、在欣赏演唱、朗诵词作的过程中,感知作品内容,体味词  人真挚情感。

3、通过延伸词人与恋人分离的痛楚情愫,让学生学会珍惜平日里的每一份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味词人伤情离别、人生失意的情感。

2、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方法

1、体验法:视听结合,通过欣赏《雨霖铃》南音演唱视频,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词人的凄婉悲凉之情。

2、朗诵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

3、练习法学生在课后练习中巩固运用虚实结合艺术手法的相关知识。

【五】课时安排

该专题共1课时(45分钟),本微课10分钟。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南音演唱视频为导入,首先将学生代入凄冷萧索、长亭惜别、无奈漂泊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带着直观的情绪感受进入本节微课学习,更好的理解虚实结合的含义与作用。

 (二)重点探究:虚实结合的手法

1.阐释概念:虚实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       分。  

: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而虚拟出来的。
虚实相生:是指现实的景、事、物与想象的景、事、物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丰富的情感。虚实结合可以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词的意境。 

2.虚实结合在《雨霖铃》中的具体表现:
“实”写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描写离别的环境,渲染了凄冷哀伤的氛围,表现出恋人诀别时依依不舍和浓烈悲伤。

“虚”写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飘渺,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和迷惘;

第二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京都、诀别恋人之后的痛苦;

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遇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又一次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3.小结

镜花水月别样情,镜中之花,水中之月,虽是虚设的景象,但表达的情感却是无比真挚的,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更加隽永深沉。 

(三)学生朗诵,体味情感 

(四)练习测试

请分析此诗中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七】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学习中,古代诗词赏析一直是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一道难题,如何教会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意境和思想情感也是作为教师的一大难题。在本次《雨霖铃》微课教学后,我们进行了反思,做出了以下总结。

在本微课的教学设计中,以现代科技为辅助丰富教学内容,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帮助学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现将本次微课教学总结如下:
1.诗词的讲授过程未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去感悟作者情感,一味地做引导者容易影响学生地思维发散能力。
2.没有对上一阶段作者的经历进行回顾,准备工作有待完善。
3.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4.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联系我们

书记邮箱:rwxysj@126.com      

纪委邮箱:renwxyjw@126.com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东华路9号 

邮编:233100

  • 人文党建先锋号

  • 人文安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