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科学研究 > 团队建设 > 正文

兽医学学科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2-05-21   作者:admin_03   点击数:

兽医学学科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育部教高[2003]1号和校教字[2005]51号文件精神,紧跟国内外兽医学科的发展步伐,努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人员结构,提高学历层次;认真修订教学大纲,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将立足促进安徽省经济发展,瞄准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和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进一步优化学科队伍,确立明确的研究方向,加快人才培养和自身条件建设,力争进入全国同学科先进行列。

重点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

1、学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学科水平上新台阶。

2、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学术队伍建设成绩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有较强的导向性和示范性。

3、学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4、争创预防兽医学重点学科硕士点。

5、在兽医学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培育1-2个二级学科。

(二)教学、科研创新发展的思路

教学方面:以我校被列为安徽省首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为契机,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宗旨,以学生应用能力、基本素质培养为主导,对现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调整,修订出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切合实际的、高质量的教学计划;同时对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改革与探索,摸索出符合我校及本学科的教学模式;此外,根据社会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改革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我们拟计划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为学生创造探索未知、发展个性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环境。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强有力保证,本学科将进一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强调团队协作精神,挖掘和培养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努力提高团队的学历和职称层次,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增强学科的科研实力,强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重点突破,促使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在调整、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强化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时,以教学质量工程申报为契机,组织团队教师积极申报各项教研教改项目、教坛新秀、示范基地及教学成果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科研方面:强化团队意识,整合学科资源,搭建高水平科学技术创新平台。结合我国和我省畜牧兽医发展趋势,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本学科依据团队人员研究方向、团队前期研究基础与特色、团队已有的仪器设备、安徽省和当地畜牧兽医发展现状,密切联系临床与生产实践,紧跟学科前沿,依托已有实验平台,凝练了畜禽疾病防治、微量元素营养、中草药添加剂开发及环境毒理等研究方向。

重视科研选题的创新与实用。选题时科学研究的开始,好的选题是科研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必要条件,选题好了,也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所以团队带头人及团队全体成员一定要十分重视科研选题的重要性与实用性,主张从临床和畜牧生产一线寻找课题,选题时,要考虑将选题的创新性与解决临床和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与当地畜牧兽医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充分考虑团队已有的科研条件,发挥团队优势,整合团队资源,集中团队力量,在充分讨论、调研与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进行选题,然后依据课题研究方向及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指定负责人,组建攻坚小组,分工协作,集中力量,积极组织申报各项国家级、省部级或厅市级科研课题。

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多层次、多方位展开产学研合作,加强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高校及学科在科技合作与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围绕国家、安徽省和当地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的优势,组织团队力量,开展横向课题合作,组织团队力量,联合攻关,帮助企业解决畜牧生产与临床实践遇到各种疑难问题;在联合攻克难题的过程中,依托企业,积极申报各种国家级、省部级和厅级科研课题,争取承担更多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申报更多科学技术成果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真正实现学科与企业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目标。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在广泛开展项目合作的同时,逐步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合作基地。

加强科研、教研课题实施的监督职责。为提高申报课题的质量与申报课题的命中率,保证获批科研、教研课题的顺利实施,及时发现和纠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差错,团队拟成立由学科带头人为组长,科研和教研经验丰富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为成员的项目监督小组与专家团队。团队负责人不定期组织监督小组和专家团队成员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论证和评价,对实施的科研、教研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监督。

(三)发展方向、研究内容

兽医学学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不断探索,现已形成了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1、畜禽主要病原生物致病机理及防制的研究方向

依托家禽疫病防控与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围绕我省主要畜禽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流行区域、流行规律以及流行情况,开展相关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病原体的流行规律、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等研究工作,及时监测并预报我省畜禽传染病的流行动态;同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病原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病原体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阐明相关疫病的发病机制,为进一步研制高效疫苗及制定合理免疫程序提供科学基础,继而为我省畜牧业生产提供保障。

2、反刍动物内科病与代谢病防治研究方向

目前,兽医学重点学科团队负责人顾有方教授、团队成员宁康健、胡忠泽和李升和4位老师为安徽省现代农业(肉羊、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分别负责我省现代农业肉羊和肉牛体系的疫病防治、营养与饲料开发及产品加工等方面研究。学科研究决定以安徽省现代农业肉羊、肉牛产业技术体系为契机,充分发挥我校肉羊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各位岗位专家技术力量,以及学校与学院的科研平台力量,开展肉羊与肉牛等反刍动物内科病与代谢病防治方面的研究。通过开展反刍动物主要内科病和代谢病的发病特点、致病机理和防治方法等方面研究,揭示其内外影响因素,为减少和治疗我省反刍动物主要内科病和代谢病提供科学方法,进一步促进我省畜牧业的发展。目前该方向已取得较大进展,2010年已获批经费30余万元,目前正在洽谈的泛三角项目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该项目首批拟发展肉羊100万头,投入经费近20亿元。

3、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研究方向

依靠我院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微量元素营养与健康,以及相关中草药和寡聚糖、益生素等绿色饲料添加剂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积淀,采用多学科交叉结合的研究思路,深入研究并揭示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消化、吸收、利用)规律、利用机理和生物学功能;开发无抗生素、无激素的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目前该方向已形成有重要价值和显著经济效益的技术开发项目1 项,已争取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经费40万元),与企业联合申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下一步将加强与相关企业合作,联合申报并开发相关产品。

(四)学科团队建设方案

采取各种办法和途径,争取各种条件和政策,积极吸引和稳定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同时创造各种优惠条件,积极鼓励现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和外出进修。今后3年,专职教师队伍计划达到20人左右,副高职以上人员达6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数达60%。大力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与交流,注重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使硕士研究生导师达3人左右,构建2-3个学科梯队。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一支作风优良,德才兼备、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高素质、高品位的师资队伍。

学科团队整合方案:

畜禽主要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研究方向:顾有方、陈会良、李文超、郭伟娜、胡元庆、路振香、吕锦芳、车传燕

反刍动物内科病与代谢病研究方向:刘德义、宁康健、庞训胜、周岩、华金玲、应如海、殷定忠、李立顺、靳二辉

小动物代谢病与中毒病及致病机理研究方向:金光明、李升和、姜锦鹏、胡宗泽、周金星、李静、孙素玲、贺绍

(五)学科平台建设方案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新增实验用房500 M2左右,结合拟申请硕士点学科的实验室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力争学校每年需投入教学仪器设备经费50-100万元,使实验室能基本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使未来的硕士生导师具有自己的研究室。进一步完善实验的基本台套数,使设备整体具有系统性;争取添加1-2台先进的分析检测设备,如流式细胞仪、冰冻切片机、荧光分光光度计,HPLC液相色谱等。争取使实验室按课程设置,再增加2个标准实验室,增加1个仪器室, 1个分子生物学室(包括无菌室)。建议学校增加投入,加大外文数据库的建设力度。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 由路振香、钟登科负责建设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由胡元庆、李文超负责建设

代谢病研究实验室 由刘德义、宁康健负责建设

研究用标准仪器室 由李升和、周金星负责建设

(六)规划期内主要任务和年度考核指标

2010年底,专任教师达到20名左右,高级职务教师12-13名左右,其中正高职6-7名左右,高职比例为6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占50%以上。到2011年,专任教师23-25名,高级职务教师13-14名,其中正高职教师7-8名左右,高职比例为70%以上;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占65%。到2012年,专任教师26名左右,高级职务教师15名左右,其中正高职教师9名左右,高职比例为75%;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达70%逐步形成研究方向相对集中、职称学历结构相对合理的学术梯队。

2010年底,完成省教育厅课题3项,完成有一定重要价值和学术水平的技术开发项目1-2项。争取获得省级以上科研立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项。纵横向科研经费总额达到5万元,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年均科研经费达到2万元。

2011年完成省级以上课题2-3 项,完成有重要价值及显著经济效益、学术水平较高的技术开发项目1 项,鉴定成果1 项,纵横向科研经费总额达到 10万元,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年均科研经费达到 3万元。

2012年完成各级各类课题2-3 项,纵横向科研经费总额达到 15 万元,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年均科研经费达到4万元左右。到2012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篇,其中国家级重点5篇。

Baidu
map